少了月饼和月亮,还是中秋

那时我才七八岁,刚上小学,中秋那天,一个教书的阿姨来了我家,她书法写得好,逢年过节她家的春联都是自己动手。她有多数教书人的共性,总喜欢给小孩子讲故事,抱着我坐在凳子上,她给我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还清晰记得自己问了她,嫦娥什么时候会飞下来,我是不是也可以吃仙丹飞上去云云。今天也是中秋,照理说该有月饼或赏月折桂之类的,不过我选择了柏拉图式精神享受,省事。


一个曾经的学生给我发来节日问候,来不及让我感动,她开始跟我絮叨家人已经提前庆完中秋,连月饼都只剩下五仁了。曾经在《红楼梦》里只有贾母才能品到的“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到现在已经被嫌弃的体无完肤。为此我特地查了一下,传统的广式五仁配料讲究,得用桃仁、花生仁、松子仁、麻仁、芝麻仁、橄榄仁、花生仁、柑橘蜜饯等八种主要原料,制法也细致。但回想起我小时候吃的五仁月饼,简直噩梦一场,干涩甜腻不说,有时候还透着一股子哈喇味。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五仁深恶痛绝的来源,实在是见识浅薄,无缘得见最正宗的五仁,犯了先入为主的错。


真想问问不在身边的朋友们,你今年吃了几天月饼呢?哪个口味更符合你的心意?不过很奇怪,本来以为会有许多人在社交圈子广播自己的家宴或者公司问候的月饼,今年却出奇的平静。对于月饼的讨论已经不及放出一张月亮的照片反响热烈,想来吃月饼这个习俗已经没有以前的氛围,至少在我,往前五年都没有在中秋夜吃月饼过节了。七八十年代,父母辈们生活拮据,过节时吃上月饼是最好的庆祝方式,可90后一代,朋友聚会或是日常庆祝都可以满汉全席,自然也不太在乎一个月饼。好在,我们还记得今日中秋。


月亮是大家的月亮,我见过最大最圆的一次是坐火车翻过唐古拉山口的那次。那天同样是农历15,雪山之巅,高高悬挂的圆月映在白雪皑皑的山上,照亮了整个夜晚。不过今晚云层太厚,无缘盯着月亮上的一点黑色斑点幻想吴刚伐桂,嫦娥玉兔的浪漫故事。倒是有机会让我得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版本,屈原《天问》中记载,嫦娥奔月实际上是因为弈后来与河伯的妻子有所暧昧,嫦娥不满,于是跑到天上去,可惜再也没能回来。传说自然不可信,不过月亮却是越发神秘了。后人写词,也是如此,苏轼的《水调歌头》不就总说“我愿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西方人看月亮,就是布满坑洼,高低不平的一个冷漠星球而已,在科技的高速发达下,如今的人类甚至都可以坐上飞船登月,随行的艺术家们不用再凭空想象,即将有机会获得更多灵感为人类艺术作出贡献,也算一桩美事。


一度让我们感觉遥远不可及的月亮,如今倏忽又变得那么近。是科技进步,也是人情冷暖,只要还有中秋,月亮和月饼大概都是这一天最重要的主题。


评论
热度(3)